導讀:人們從學術、科幻、政府、產業等角度對數字未來有一系列設想,在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這些設想引導我們去探索與創造。這裡做簡要梳理供你參考。
01地球村(Global Village)
這是媒介學者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,在他1964年的著作《理解媒介:論人的延伸》中提出。這個詞形象地告訴我們,資訊科技的發展縮短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,整個地球像一個小小村落。
02賽博空間(Cyberspace)
它由科幻小說作家威廉·吉布森在1982年的小說《全息玫瑰碎片》中提出,指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路裡的虛擬現實。它還演化出了“賽博朋克”等概念,對科幻小說與電影的影響巨大。機器與人的混合體“賽博格”(Cyborg)與它有著同樣的淵源 — — 控制論(cybernetics)。
兩年後,在小說《神經漫遊者》中,吉布森讓賽博空間更加具象,主人公凱斯讓自己的神經系統掛上全球計算機網路,他使用各種匪夷所思的人工智慧與軟體為自己服務。賽博空間原指與工業化實體空間截然不同的新空間,後來逐漸被等同於網路空間或數字空間。
03數位化生存(Digital Being)、數位化生活(Digital Living)
它於1996年由尼葛洛龐帝在開啟數位化未來的暢銷書《數位化生存》中提出,他當時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未來科技研究機構媒體實驗室主任。
數位化生存指的是,人們從原子世界的生存演進到位元世界的生存。他展示的眾多數位化生活的設想,後來大多變成了現實。在過去30年,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外溢形成數字經濟、數字社會,人類的數位化生存與生活逐漸成為現實。
04資訊高速公路(Information Highway)、中國“新基建”(China New Infrastructure)
我們可以看到中美兩國的相關政策舉措雖時隔近30年,但遙相呼應。1992年,時任參議員、後曾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倡導建立“國家資訊基礎設施”,並形象地命名為“資訊高速公路”。
2020年,中國的相關政策強調加快5G網路、資料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。一般認為,新基建包括5G、特高壓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、大數據中心、人工智慧、工業網際網路、物聯網等領域,其中主要為與數字技術相關的基礎設施。
05網際網路公司(Dot.Com & Internet Company)、數字經濟(Digital Economy)
網際網路公司最初被稱為Dot.Com,後來逐漸地形成了包括多個細分領域(如內容、社交、電商)的網際網路大產業。自20世紀90年代初網際網路商業化以來,網際網路產業以自身的方式演化與發展 — — 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,從線上到線下。
近年來,網際網路的關注重點從應用為主(新聞、社交、電商、遊戲、打車等),轉向技術主導(大資料、機器學習、晶片設計與製造、虛擬增強現實、區塊鏈等)。現在人們通常認為,網際網路公司的典型形態是連線供需雙方的網際網路平臺。
唐·塔普斯科特被認為在1995年出版的《數字經濟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“數字經濟”。後來馬化騰、孟昭莉等著的《數字經濟》中提到人類社會、網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,這三者融合形成的正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數字經濟,這一觀點的特點是將人類社會中的社交關係納入了數字經濟之中。
06全球大腦(Global Brain)
近年來,人工智慧在資料、演算法、算力的三重刺激下重新爆發。人們看到,網際網路在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的支援下成了人類整體的“全球大腦”。全球大腦不是全新概念,凱文·凱利在《必然》一書中有一種形象的描述,既呼應了前人的觀點,又結合了新變化:
真正的人工智慧不太可能誕生在獨立的超級電腦上,它會出現在網路這個由數十億電腦晶片組成的超級組織中……任何與這個網路人工智慧的接觸都是對其智慧的分享和貢獻。這種人工智慧連線了70億人的大腦、數萬兆聯網的電晶體、數百艾位元組的現實生活資料,以及整個文明的自我修正反饋迴圈。
07元宇宙(Metaverse)、第三代網際網路(Web 3.0)
元宇宙這個概念由科幻小說家尼爾·斯蒂芬森在其1992年的小說《雪崩》中提出,主人公戴上接入網路的虛擬現實頭盔,就可以生活在由電腦與網路構成的虛擬空間。這本書對虛擬現實和遊戲的發展影響巨大。最終在21世紀第三個10年,在技術與產業成熟之後,元宇宙成為數字化未來設想的代名詞。
我們將元宇宙視為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的新世界,稱之為第三代網際網路(Web 3.0),並將它細分為立體網際網路與價值網際網路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更多精彩內容,按讚我的臉書 IT Value 研討社,獲得24個行業240份企業數位轉型資料喔!等你來看喔 😃